这是描述信息

校长信箱

搜索
这是描述信息
通用分类

加强学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8-11-30

概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就业市场化等复杂背景下,如何抓好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已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共同话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就业市场化等复杂背景下,如何抓好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已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共同话题。

  一、学风建设的内涵

  学风即学校的学习风气。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狭义的学风主要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其内在表现是精神倾向和心理特征,是学习者在价值观牵引下对学习作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其实质是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其核心是价值观主导下的学生能动作用。

  加强学风建设就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对学生进行学习价值观教育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使学生在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引领下,在学习动力、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方面做出正确、持久、稳定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从而指导自身的学习行为,并表现为群体性特征。

  二、当前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平时观察、座谈了解以及对4456名学生的学习现状问卷调查,目前学风建设突出存在以下问题:

  (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清晰。从学习目的看,67.73%的人为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为实现人生理想做准备,24.82%的人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5.6%的人为了获得文凭;从学习动力来看,82.4%的人认为促使自己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来自自己的前途和未来, 6.45%的人出于家长的压力和强迫; 8.24%的人学习动力来自自己的前途和未来,3.82%的人出于对各种荣誉和奖学金的渴望,7.33%的人选择努力学习,是因为在同学中不甘落后、对父母的报答等其他原因。

  (二)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效率不高。通过座谈了解,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尚未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上课经常走神、玩手机或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课效果差。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时间一长,部分学生便会产生课上听听不懂,课下想看看不明白的副作用,如此恶性循环,掌握的知识点不断减少,遗漏的知识点不断增加,学习兴趣逐渐递减,最后只有把希望寄托于临考前授课老师对知识点的提示及重点内容的划分,甚至不惜考试中的“小偷小摸”。

  (三)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有的学生因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觉得所学专业没有前途,是自己“根本不喜欢的”或者“没有兴趣”的,经过辅导员的耐心疏导后,仍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心理和状态,导致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厌学现象,对周围同学也产生了消极影响。调查结果显示, 24.27%的人反映学习兴趣不浓或不感兴趣;约80%的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希望通过外在压力和助学活动帮助自己提高成绩。他们不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日常积累,平时松,期末紧,考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考试虽能过关,但真正掌握的知识很少,不扎实。

  (四)部分学生重视社会活动,忽视文化课学习;重视实用,忽视学术。通过座谈会了解到,有部分学生抱着“学校开的课对将来的工作没什么用”的看法,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如忙打工、做生意、创业、做家教,以增强所谓的社会适应力,但在学习上却不思进取、不肯钻研,结果真正的能力没有增强多少,反而荒废了学业。

  (五)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考试作弊,弄虚作假。调查数据显示,有43.48%的人对考试作弊现象漠不关心,其中有27.5%的人表示我不作弊,但不管别人,5.14%的人认为这是整个社会现象,2.52%的自己偶尔也会作弊,8.32%的人表示说不清。座谈会反映,每学期末各学院召开考前动员会似乎流于形式,起到的实质性作用很小。在考试中抱有侥幸心理,通过调查发现考试作弊主要出于三点原因:一是认为学业压力大,担心不及格,影响学位;二是认为平时没用功,担心挂科,视机而动;三是想得高分,获得奖学金。

  (六)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不太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部分学生认为老师的授课方法过于单一、乏味,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老师上课只顾讲课,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可以说,教师授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从课堂获得教师对知识点的提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专业的整体规划和对专业前景的指引等等,而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教师做了这方面的工作。

  三、影响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学风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利益论、西方享受主义等多元文化通过各种渠道涌进校园,使得大学已不再是“一方净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无时不在影响大学的学风建设。另外,信息时代对学生学习理念、学习方式、学习手段的强烈影响,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模式的后遗症,社会价值观的辐射和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变化等对学风建设也存在着不良影响。受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心理和状态,导致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厌学现象,对周围同学也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生源质量对学风的客观影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的招生制度的改变,特别是一本招生人数的增加,挤压了二本生源,整体质量下降,也使学生层次参差不齐,高考成绩相差悬殊,出现“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消”的现象,给教学和管理均造成一定难度。现在的在校生中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呵护与迁就,在家长的督促下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自律性较差。

  (三)学生入校前缺乏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入学后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不高。很多新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并不了解所报专业具体是学什么的,将来能做什么,仅是凭借社会对该专业的评价和一股跟风的态度而决定的,更有一部分学生考分过低却又希望上大学,不得已选择放弃喜欢的专业,选择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的专业。这些学生在入校前内心的期望值是很高的,入校后一旦受到高年级学生消极情绪的影响,便会出现思想与现实的反差,觉得“走错了门”,由此产生厌学、混学的情绪和行为。通过调查,在校园中,抱有“学校开的课对将来的工作没什么用”看法的同学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片面地认为,新形势下“锻炼能力”最重要,于是整天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做兼职,增强所谓的社会适应力,但在学习上却不思进取、不肯钻研,结果真正的能力没有增强多少,反倒“红灯高悬”,荒废了学业。

  (四)教风与学风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术指导的效果”。教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风的好坏,教师不仅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但由于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存在上课照本宣科现象,疏于课堂管理,课堂上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堂学习效率不高,也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计划和授课心情,这些都会对良好学风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另外,一些基础课程合成大班上课,部分基础课的课堂人数已经达到150人以上,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课堂管理,也很难对学生课外学习进行监督,影响了教学效果。

  (五)校园文化氛围对学风产生的影响。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培育优良学风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精神品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不仅表现在校园环境的硬件设施上,它更是一所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综合,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优良学风,也是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学风建设认识,做好学风建设规划。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把眼下的工作抓好抓实,更要着眼于学风建设长期建设规划,这样学风建设才能抓出成果,抓出成效。一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学风建设要求,建立健全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学风建设组织领导,逐步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二是要制定与落实学风建设活动计划,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标本兼治、齐抓共管,在一定范围内面向全校师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提高对学风建设的认识,加强学风建设的正确引导与建设规划,逐步建立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加强学风建设规划管理,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优良学风班级、优良学风寝室、综合奖学金等各类激励机制导向作用,发掘树立各类优秀学生先进典型,加强典型示范教育;充分发挥学风建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辅导员、班主任要协同专任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目标引导与过程管理;探索建立学风督察和通报制度,形成“检查-通报-整改-激励—检查”的长效机制,落实文化育人理念,树立先进典型,实现制度约束与教育引导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律相结合,通过以教风带学风,以考风正学风,以管理促学风,标本兼治,形成齐抓共管的学风建设运行体制。

  (三)尊重学生成长规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要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满足学生的综合发展与个性发展。教学上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专业特色,严抓教风与学风,进一步发挥辅导员、班主任、教学信息员、学生骨干的信息媒介作用,做好各项与学生心理、学习、生活、体育锻炼等相关的服务引领,及时、客观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并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优化学生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导向,激励和调节作用,进一步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全面推行案例、项目教学,强化学生教学主体地位,进一步培育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由量变到质变提高的循环过程,不断改善学风建设环境。

111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石湫街道励学路9号

111电话:025-66205017

111邮编:211200

111招生咨询电话:025-57931196、025-57931197

这是描述信息

版权所有 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登录入口苏ICP备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京